天空中的極光形似舞動的彩色光帶,科學家在中文古籍《竹書編年》中發現了或許是有關極光最為陳舊的文字記載,該記載能夠追溯到公元前約10世紀的西周時代。《獨立報》記者維斯瓦姆桑卡蘭報道稱,研究人員在該文獻中發現,在周昭王控制末期我國北方的夜空中曾呈現過疑似極光的“五色光”現象。研究結果日前發表于期刊《空間研究進展》上,此文字記載比之前的記載極光的文獻早了3個世紀。
《竹書編年》是我國西晉武帝時在汲郡(今河南省衛輝市)古墓出土收拾的戰國竹簡“汲冢書”的一部分,原無書名,因其編年體編制而命名為《編年》,亦稱《汲冢編年》。記載了從傳說時代的五帝到魏襄王(一說應為魏哀王)之間的重要前史事情。科學新聞網Live Science的勞拉蓋格爾指出,盡管學者們對此書的了解已有時日,但當他們細心查閱地理事情的有關記載時,發現了或許是最早的關于極光現象的文字記載,研究團隊猜測這段記載很或許寫于公元前977年或957年,但詳細年份不詳。
極光是由變幻的紅色或綠色發光條紋組成,通常呈現于地球的南北磁極鄰近,是由來自太陽的帶電高能粒子在穿越地球磁層時與高層大氣中的原子磕碰而形成的發光現象。援引Live Science的描述,盡管今天的人們在高緯區域才可見到極光,然而在公元前10世紀中期地球的北磁極曾向歐亞大陸一側傾斜,更靠近我國中部區域,其違背度比現在的北磁極違背我國中部區域小約15。因此,當時位于我國中部到北京北部區域范圍內的觀測者則有或許目擊過磁極鄰近活躍的磁暴現象。
因為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竹書編年》所記載的是真實的極光,研究人員暫且將其列為候選“極光”。Live Science的文章也指出,《竹書編年》16世紀的一個譯著中曾使用過“彗星”而非“五色光”一詞來描述此事情,使得這一新發現的困難度增加。此前,亞述地理學家(生活在兩河流域)在公元前679年至655年間刻在楔形文字板上的記載是已知最陳舊的有關極光的記載,而另一個相關記載則被發現于公元前567年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地理日記中。
據悉,極光的前史信息能夠幫助科學家了解和建立太空氣候長時間變化的模型,時間尺度從幾十年到幾千年,然后幫助人們應對未來太陽大規模的爆發活動以及為其或許對基礎設施形成的損壞做好預備。
文章鏈接: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mart-news/evidence-of-earliest-candidate-aurora-found-in-ancient-chinese-texts-180979979/
本文轉自《環球科學》
撰文|伊麗莎白-伽米洛(Elizabeth Gamillo)
翻譯|范嘉豪 審校|王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