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鹽財經
作者 | 清欣
編輯 | 一刀
想要買車的有福利了,國家直接發大禮包。
5月最后一天,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關于減征部分乘用車車輛購置稅的公告》,對購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間內單車價格(不含增值稅)不超過30萬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

這意味著,之前國常會確定的600億刺激計劃塵埃落定。
當天,工信部等四部門還發布了新一輪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將在山西、吉林、江蘇、浙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海南、四川、甘肅等地選擇三四線城市展開。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家出手前,不少地方政府和車企都已經推出了補貼政策,甚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還放松了汽車牌照限購。
可見,這是一場從中央到地方再到車企的全方位汽車消費刺激。只要你買,就有你意想不到的優惠在等你。
疫情籠罩之下,這一攬子優惠,會有多大的吸引力?

在靴子落地之前,前陣子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放出消息,階段性減征部分乘用車購置稅600億元。這被市場解讀為“國家級600億汽車救市行動”。
從地方和車企的購車補貼、到四個一線城市放開汽車限購,再到國家的購置稅減半、新能源汽車下鄉,放在平時,每一條舉措都能讓汽車消費市場沸騰。

但如今,卻出現了四箭齊發的罕見情況。
顯然,這場從下至上的汽車救市行動,能量遠遠不止600億元。
細看這四種救市舉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降購車者成本,直接減成本,刺激存量購房需求。如地方推行的現金補貼,購置稅減半。
一類是放松限購或下沉到農村市場,拓展增量市場。如一線城市紛紛投入新的購車指標,開啟新一輪的新能源下鄉活動。
從過去10多年汽車行業的發展來看,購置稅減征和新能源補貼是影響汽車銷售的兩大重要利好。
購置稅減半,曾在2009年和2015年實行過。以2009年為例,我國首次推出為期兩年的購置稅減半政策。這一政策直接助力當年乘用車銷量達到1033萬輛,同比增幅達53%,中國也因此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

不過,此次600億的階段性購置稅減半有些不同。
此次減征政策只有半年,期限不如以前。
但以前的減征都是針對1.6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車,此次政策惠及2.0升及以下排量,影響面則更廣了。
據華創證券的研報,10萬~20萬元的燃油車銷量更高。2018年開始,我國車輛購置稅恢復到按10%的法定稅率征收,如今減半按5%購置稅減征。10萬-20萬元的燃油車,購置稅減免額可達到4000-8000元。
如果說購置稅是為了刺激對燃油車的消費,那么一線城市增加汽車牌照投放與新能源汽車下鄉,更多的是拓展新能源汽車市場。一線城市的汽車消費需求旺盛,汽車牌照也多為限購。此次北上廣深均放松汽車牌照限購,其中北京投放了7萬個新能源購車指標。
與此同時,不少城市推出了現金補貼。財力不同,補貼金額也呈現出明顯的梯隊,如太原、沈陽、長春的補貼金額在2000元到7000元之間,而青島和鄭州的補貼金額最高可到8000-10000元。
最吸睛的要屬深圳。深圳對新購置符合條件新能源汽車并在深圳市內上牌的個人消費者,將給予最高不超過1萬元/輛的補貼。同時,深圳新增投放了2萬個普通小汽車增量指標。這2萬個指標用專項搖號活動配置,對中簽者給予最高不超過2萬元/輛補貼。

不過要注意的是,這些補貼大多持續半年,并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額度遠遠大于傳統燃油車。如湖北省對汽車以舊換新的補貼,燃油車最高補貼3000元,而新能源汽車最高補貼8000元。
一大波紅包已發出,就等人去領了。

當前,在經濟基本面仍未明顯好轉的情況下,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馬車都有些乏力,但投資和出口都沒法短期內恢復。可以說,在當下“穩消費才能穩經濟”已成了各方共識。
但現實是三年疫情下來,大家的消費熱情不再,更傾向于老老實實把錢存在銀行。

今年一季度,居民存款新增7.82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了1.14萬億元,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4月份,居民部門存款同比多增8668億元。
既然消費熱情不高,為何要選擇刺激汽車,這類大宗消費呢?
一個背景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我國汽車銷量跌破120萬輛,僅為118.1萬輛,同比接近腰斬。這是近10年以來同期月度新低。盡管5月同比降幅有所收窄,但市場依舊低迷。

在房住不炒的當下,如果要穩消費,刺激汽車這類“大消費”是合乎邏輯的操作。汽車是第二大支柱產業,汽車消費社零占比高,產業鏈長,帶動效應強。
2021 年汽車制造業投資占比為 7%,居制造業前列。同時,2021 年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總額中,汽車類消費占比達到 28.5%。而汽車產業影響系數大于1,位于88個行業前列。
據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的分析,汽車產業對社會生產拉動作用大,每增加1單位終端需求,會帶動其他產業釋放近3倍的產出效果。
目前我國汽車保有量已達3.07億輛,居全球首位。無論是從投資還是消費角度,刺激汽車消費,對穩消費、穩經濟經都有較好的效果。
這輪汽車刺激計劃中,新能源汽車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在四箭齊發的刺激計劃中,新能源汽車下鄉備受關注,因為新能源乘用車的下沉市場潛力更大。
華西證券研究表明,2021年我國三線及以下城市乘用車銷量占總銷量比重為44%,而新能源乘用車這一市場占比僅為32%,新能源下沉市場的新能源滲透率還有提升的空間,也是此輪刺激計劃中,最有可能帶來增量的地方。
2020年曾開展過新能源汽車下鄉,一直持續到去年底。當時是24家車企的61款車型參與,成效明顯。中汽協數據顯示,2021年,新能源汽車下鄉車型共完成銷售106.8萬輛,同比增長169.2%。

此次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中,有26家車企的70款車型參與了“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選項更多,效果值得期待。

此輪刺激政策一出,汽車概念股聞風而動。
6月1日,海馬汽車、東風汽車、西儀股份、渤海汽車等多股漲停,與此同時,還有廣汽、上汽、長安等股跟漲。
事實上在過去半個月,伴隨各類穩經濟措施,特別是各地和汽車企業的“救市”補貼政策的出臺,大部分汽車股已有了不同程度的反彈。

而此次國家級600億的刺激計劃,無疑更加增強了市場信心,根據乘聯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券商等多方預測,上述政策將會給今年乘用車市場帶來約200萬輛的增量,對汽車消費的整體拉動有望超過5000億元。
據華西證券的研報,無論是排量還是價格方面,此次購車稅減征都有大幅上探,將促進20萬元~30萬元置換主導市場的增量。
而據乘聯會數據,2021年2.0L以下燃油車銷售1772萬輛,其中,合資、自主品牌銷量分別為861萬及634萬輛,占比分別為48.6%及35.8%,它們或將成為這次購置稅減征的受益方。
不過能否真正收益,最終取決于這輪刺激政策能否達到預期效果。
不容置疑的是,刺激消費本質是提前透支用戶的消費。隨著刺激政策結束,汽車市場銷售行情或難以繼續,這從過往汽車刺激政策發布的效果可以得到驗證。
過去幾年,新能源補貼從推出到退坡,不僅新能源汽車實現快速滲透,部分汽車消費需求也已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提前釋放。在這種情況下,再推購置稅減征能否快速創造新的需求,情況仍不明朗。
此次的補貼和新能源下鄉活動,讓利的主體是地方政府和車企。但當前,地方政府財力大不如從前,大部分車企不僅長期虧損,還要面臨上游原材料漲價,這些也可能會讓刺激效果大打折扣。比如我們可以看到,無論補貼還是新能源下鄉,期限都不長,短則一個月,長則半年。
政策能提振市場信心,但不一定能提升消費者信心,促使他們下單購買。
不容否認,如果有購車需求,此輪各方推出的補貼加在一起多則能省幾萬,少則能省大幾千元。但如果疫情帶來的經濟不確定性還未消除,汽車消費恐怕也會被擱置。
畢竟汽車不比房子,汽車是消耗品,當下可能還不如相機、奢侈包保值。

總不至于真的像那些豪車車主們一樣,為了一個車位大打出手吧,打工人好像也沒有那個閑工夫。
作者為《鹽財經》記者|清欣
排版|林溪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原標題:《這政策一出,恐怕又有人要為車位打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