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些城市,才是未來的大贏家

    以下文章來源于國民經略 ,作者凱風
    國民經略.
    在這里,讀懂中國經濟、城市和樓市
    作者 | 凱風
    編輯 | 國民經略
    搶人,就是搶未來。
    2022年,全國大學畢業生高達1076萬人,首次突破千萬大關。這些大學生,正是各地搶人大戰的主要對象。
    正如機場、海港之于客運貨運的重要性,大學就是名副其實的“人才港口”。
    雖然不是每個城市都能留住大學畢業生,但在校大學生的多少,仍舊決定了各地在搶人大戰中的先發優勢。
    那么,誰是全國大學生最多的城市?
    這是主要城市在校大學生(本專科生+研究生)數量排行:
    不計港澳臺,內地大學生最多的20個城市分別是:
    廣州、鄭州、武漢、成都、重慶、北京、西安、南京、長沙、石家莊、哈爾濱、南昌、上海、合肥、昆明、濟南、杭州、天津、蘭州、貴陽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在校大學生囊括了本科生和專科生,部分城市專科生數量占了一半以上,由此帶動在校大學生數量的暴增。
    這其中,廣州、鄭州、武漢、成都、重慶、北京6城在校大學生總數超過百萬,為我國大學生數量最多的城市。
    這6大城市,均為GDP破萬億、常住人口超千萬的“雙萬城市”,加上高校眾多,在校大學生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對比來看,作為經濟強市的深圳、蘇州、寧波、佛山、東莞、無錫等則位居末位。
    這些城市在校大學生數量,不及石家莊、哈爾濱等普通省會城市。
    其中,作為經濟第三城的深圳,目前僅有10多所高校,2021年在校本專科生11.65萬、在學研究生2.87萬,整體不到廣州的1/10。
    事實上,偌大的深圳,僅有南方科技大學1所雙一流高校,而廣州則有7所。
    而同為一線城市的北京、上海分別為34所、15所。(參閱《新一輪“雙一流”大學出爐,這些省市是最大贏家》)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弱二線省會城市,在校大學生數量位居前列,石家莊、哈爾濱、南昌、昆明、蘭州全部躋身TOP20之列。
    而經濟相對不顯著的東北,在校大學生數量名列前茅。
    東北F4,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4地在校大學生總量超過220萬,位居各大區域前列。
    與其他城市苦于大學生太少不同的是,東北面臨的最大問題,則是如何留住這些大學生。
    本專科學生數量眾多,并不等于高等教育發達。
    相比而言,在學研究生數量,更能看出一個城市的大學質量。
    具體來看,研究生數量超過10萬的城市共有7個:
    北京、上海、武漢、南京、西安、廣州、成都
    可以看出,北京以41.3萬的在學研究生數量位居全國之首,可謂遙遙領先,不愧為教育第一大城。
    廣州、武漢則是僅有的兩個在校本專科生破百萬、在學研究生超過10萬人的“雙料大城”,專科生雖然占比不少,但也不乏本科生及研究生。
    鄭州是另一個典型。
    鄭州雖然本專科生超過百萬,甚至以10多萬的領先優勢力壓武漢,但在學研究生數量不到6萬人,不到武漢的1/3。
    一些本專科生眾多的二線省會也是如此,如石家莊、南昌、昆明、貴陽等。
    這背后的原因在于,不是每個學校都有研究生培養資格。
    碩士博士招生門檻相比本專科生更高,一些普通高校碩士點博士點較少,研究生數量自然不及本專科生數量。
    相比而言,北京、上海、南京、武漢、西安、廣州等城市,既不乏規模龐大的高等院校矩陣,又不乏雙一流大學。
    尤其是北京、上海和南京,在一流大學加持之下,碩士博士點眾多,研究生數量遠遠高于其他城市。
    深圳、蘇州等經濟強市在校大學生為何墊底?
    這要從歷史說起。
    根據《》一書分析,高校格局是歷史遺留的產物,如今的高等教育格局,最早可以追溯到1952年的全國院系大調整,一眾名校拆分重組,部分專業院校脫穎而出,各大省會城市明顯從中受益。
    同時,在過去,省會作為傳統的教科文衛中心,不僅在經濟發展中占據優勢,而且一開始就在教育資源分配上搶得先機,從而奠定了作為教育大城的優勢。
    近年來,一眾經濟強市開始崛起,以深圳、寧波為代表的計劃單列市,以蘇州、佛山、無錫、東莞、南通為代表的普通地級市,在經濟騰飛的同時,高等教育卻未能隨之騰空而起。
    畢竟,高校建設不是一日兩日就能達成之事,而名校的形成除了雄厚的資金支撐之外,更需要長期的歷史積淀。
    當然,這些經濟強市,即使沒有多少本土大學畢業生,但依靠經濟和產業優勢,也能源源不斷吸引到全國各地的人才。
    不過,搶人大戰是全方位的,既要搶全國的高學歷人才,也要培養本土的大學生。
    不差錢的經濟強市,已經開始拼命建大學了。
    20年前,深圳只有以深圳大學為代表的4所普通高校,雖然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但本土畢業生寥寥無幾。
    如今,深圳已有14所普通高校,且借助南方科技大學首次打破雙一流高校掛零的歷史,而哈工大深圳分校錄取分數線更是超過了位于哈爾濱的本部。
    這一局面,得益于近年來深圳不惜巨資拼命建大學的努力。
    2020年,深圳高等教育經費投入預算超過200億元,投入規模僅次于北京、上海。
    其中,僅深圳大學獲得教育經費就超過50億元,追上一些傳統名校,甚至超過蘭州大學等中西部眾多985高校。
    圖片來源:青塔
    在重金投入之下,近年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先后設立。
    與此同時,深圳理工大學、深圳海洋大學、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等高校也納入教育規劃之中。
    與深圳一樣,同處大灣區的東莞、佛山也在瘋狂建大學。
    這兩地,除了引進港澳知名高校建設分校之外,還籌建了本土的大灣區大學等高校。
    而位于長三角的最強地級市蘇州也不甘人后。
    與深圳一樣,蘇州只有蘇州大學1所雙一流高校,對于建大學的熱情相當高漲。
    近兩年,有10多所高校在蘇州建設校區或分校,包括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杜克大學、利物浦大學等。
    雖然經濟強市拼命建大學,短期未必能改變既有的高校格局。
    但要想完成從經濟大市到全方位的一流城市的巨大跨越,高等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原標題:《這些城市,才是未來的大贏家》
    0 條回復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
    ?
    個人中心
    購物車
    優惠劵
    今日簽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