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突然“搶人”!

    原創 巴山 鹽財經
    ▍鹽財經
    作者 | 巴山
    編輯 | 清欣
    一個城市能吸引、留住什么樣的人才,決定著這個城市將擁有什么樣的未來。
    都說人才是第一資源,在留住人才的眾多關鍵因素中,戶口是始終繞不過的話題。
    在其他城市以“送戶口”“送房補”等多種方式吸引著大量年輕人的同時,北京和上海的落戶門檻仍然不低。
    在全面復工復產后,上海又瞄準“搶人”。
    上海最新人才落戶政策
    日前,上海出臺新的人才落戶政策:針對畢業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留學回國人員,取消社保繳費基數和繳費時間要求,全職來本市工作后即可直接落戶;畢業于世界排名51-100名院校的,全職來本市工作并繳納社保滿6個月后可申辦落戶。
    背后的深意,耐人尋味。
    落戶上海有多難
    是留在北上廣,還是回到小城市?一直是這兩年的熱門話題。很多年輕人因為無法落戶,選擇去其他城市發展。因為,全國落戶最難的地方,非北京和上海莫屬。
    京滬落戶有多難?以上海為例,從一組數據就可以看出。
    2021年上海全年落戶人數73128人,其中,居轉戶落戶37684人,人才引進落戶35444人,所謂的居轉戶主要就是靠積分落戶。
    外省長居上海人口比例變化(圖源:上觀)
    另一方面,2021年上海常住人口中非上海戶籍人數為1047.9萬人。按照這一數據計算,能在上海靠積分落戶的概率不到0.03%。
    去年,安永發布的《中國內地和香港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調研》報告顯示,2021年整體A股網上發行平均中簽率為0.045%。
    換句話說,在上海靠積分落戶比新股中簽還難。
    同樣,在北京靠積分落戶也是難于上青天。2021年的北京積分落戶創下記錄,積分落戶的成功比率,首次跌破5%。根據積分政策,專科學歷,在北京積分落戶的希望幾乎為0。
    其實,這已經是近些年上海落戶人數較多的一年。2020年上海落戶總人數31460,積分落戶人數為18418人;2019年總數是約22000人,靠積分落戶更是僅有13115人。
    上海落戶人數變化(圖源:城市進化論)
    人數出現增長的背后,是上海落戶政策在逐步放開。雖不是很激進,卻一直有著嚴格的條件限制。
    去年11月,上海放寬郊區落戶政策,上海本地應屆研究生,可在五個新城和自貿區新片區直接落戶。
    此前,想在上海城區不參與積分落戶,必須擁有北大、清華以及上海本土的復旦、上海交大、同濟、華東師大等六所名校的本科學歷。
    此前上海放寬落戶限制旨在吸引國內頂尖高校畢業生,值得關注的是,這次出臺的落戶新政則是瞄準了留學歸國人員。
    對于世界排名前50高校如何界定,上海人社部門也指定了幾個排行榜,分別是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QS世界大學排名和上海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鹽財經梳理發現,在各大榜單的前50排名中,國內基本上有5所高校入圍,分別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
    軟科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學
    此次直接落戶針對的是世界排名前50高校中的留學回國人員,也就是說國內這五所高校畢業生可能不包括其中。
    有趣的是,這5所高校中有4所跟此前可以上海直接落戶的6所高校出現重疊,其中只有浙江大學不包括在內。
    也就是說,即便是排在前50的浙江大學畢業生,不是留學歸國人員,此次也并不能選擇直接落戶。
    用腳投票
    “輝煌時刻誰都有,別拿一刻當永久。”
    上海和北京對這句話的理解想必比其他城市都更為深刻,經過疫情沖擊后,這兩座城市都在抓緊復工復產,上海出臺復工復產50條措施,緊接著北京也印發45條紓困措施。
    跟國內其他城市“來者不拒”的姿態不同,在“搶人”這件事上,京滬一直像是在“擠牙膏”。
    “學歷”一直是一個門檻。
    自上海2020年9月給上文提到的“清北+滬上4所”本科畢業直接落戶開綠燈后,去年7月,北京也發布了新版引進畢業生管理辦法。
    其中也規定“世界大學綜合排名前200位的國內高校”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符合北京相關產業發展要求可以走“計劃單列”渠道來落戶。
    “計劃單列”意味著,這些畢業生落戶將不占用各區各單位落戶指標。單列的重點在北京發展相關產業上,如集成電路等高精尖產業。
    當時官方還給出了具體的名單: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這7所。以至于當時有網友稱這是“清北+華五”的游戲。
    不過,年輕人對城市的選擇也是用腳投出來的。
    仔細觀察國內這幾所頂尖高校畢業生的去向,上海對高校畢業生的吸引力明顯要高于北京。
    以本科生畢業去向為例,2021年清華大學本科畢業生選擇到上海就業占比為22.6%,留在北京的僅為16.1%。
    (圖源:清華大學2021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
    相比之下,復旦大學本科畢業生去北京就業的人數更少。復旦大學本科生在上海就業人數占比為69.53%,而赴北京就業僅5.45%
    從上述數據來看,北京、上海均是這些高校畢業生較為青睞的就業城市,但留在北京的比例明顯較少。
    這背后除了跟北京落戶難、高房價等因素密切相關外,還跟城市總體人口規劃有著較大關系。
    北京最新的的國土空間規劃提出,到202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上海也提出到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左右。
    2021年北京的常住人口數量為2189.3萬,上海為2489.43萬。不難看出,當前這兩座城市的常住人口已經逼近各自設下的人口警戒線。
    瞄準高質量人力資本
    “我不能和某些男孩比,在上海我是從零開始的,可我有理想、肯吃苦。”《上海日記》里的這句臺詞至今讓人印象深刻。
    不得不說,大城市對高質量人才的吸引力就是強。
    數據顯示,一線城市吸引人才的吸引的“磁力”依舊很大。《2022中國城市引力指數報告》顯示,北上廣深四個城市的綜合指數霸榜前四。
    2022中國城市引力指數前十
    不過,在傳統一線城市中,跟北京和上海相比,廣州和深圳落戶門檻相對低很多,基本是“來者不拒”。
    一線城市經濟條件、完善的基礎設施、優質的公共服務吸引年輕人用腳投票外,還應該看到的是,北京和上海這兩座放開落戶更是瞄準高學歷背后高質量的人力資本。
    相關研究指出,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物質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相對減弱,人力資本在這一階段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不斷增大。
    人力資本的提升可以極大地作用于技術研發及應用,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雖然人口的規模效應可以拉動城市經濟發展,但對于經濟發展水平已經很高的城市來說,過量的人口增長也帶來房價上漲、交通擁堵、相關資源供給緊張等問題。
    在微博搜索“堵車”
    拿北京和上海來說,未來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創新驅動,而人力資本剛好是創新的“載體”,北京和上海“搶人”瞄準頂尖人才背后正是基于這一點。
    然而,對于北京和上海來說“搶人”也并不意味著就能留住人。
    現實是殘酷的,在經濟發達的省市想盡辦法撒錢搶人的時候,北京和上海等一線城市也面臨著年輕人“逃離北上廣”現實選擇。
    近些年,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人口增長速度顯著放緩。其中,北京常住人口連續第五年出現負增長,上海2021年人口增量僅1.07萬人。
    因為對于普通的年輕人來說,在帝都和魔都扎根生活確實面臨著不小壓力。
    北京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5002元,注意這里說的是一年的可支配收入。而去年北京平均住房價格為每平米5.3萬元,租房價格為每平米114.17元。
    也就是說一年的可支配收入在剛好買得起一平米的房子。
    上海也不輕松,《2022中國城市引力指數報告》也顯示,上海的房價收入比超過了20,意味著夫妻兩人要用20年的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才能買一套房。
    今年新一輪疫情,顯然影響了很多年輕人走向一線城市的腳步。但一切都在朝前發展,有時候,不能太深謀遠慮,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且走且珍惜。
    正如《上海灘》里所說的那樣,“阿力,你冷靜點,我們遲早要各走各的。”
    排版|罱乙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原標題:《上海突然“搶人”!》
    0 條回復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
    ?
    個人中心
    購物車
    優惠劵
    今日簽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