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4日消息,昨日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零犀科技CTO曾文佳表示:“AI的探索必然導向實踐,實踐的目的必然是創新與價值創造。在這樣的目標下,AI已經開始邁向可信、可解釋、強魯棒性、可遷移的實踐范式。”
他表示,零犀科技的因果AI架構,通過因果決策引擎計算成單概率,排除營銷噪音,借助模型驅動不同的銷售變量在合適的時間以合適的方式介入,從而以低于“純人”的成本達成高于“純人”的效果。目前,零犀科技基于因果AI打造了“需求探詢”系統,并以“人機融合”的方式率先切入銷售場景,可實現深入“理解和激發需求”,已為眾多金融、保險、互聯網等合作伙伴提供直達關單的代理銷售服務。
國家科技部原副部長吳忠澤指出,“我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部分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實現重要突破,但也要清醒地看到,AI技術目前處于弱人工智能向強人工智能過渡的關鍵階段,技術路線、產業形態、商業模式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不確定性。” 隨著AI發展,特別是在產業應用的不斷深入中,諸如安全穩定、可信可解釋、公平公正的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中國要進入下一代AI技術的應用實踐,既需要提出新理論、新技術,還需要有突破性的應用場景與組織架構建設。
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系主任、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生物統計和信息研究室主任周曉華教授分享了因果推薦系統在工業界的應用及挑戰。他指出:“推薦系統的應用場景已非常廣泛,在進行推薦的過程中需要對描述性的產品和內容完成數據化,但僅僅獲取觀測層面的數據是不夠的,這將產生普遍的數據偏差。而一個可以適用不同場景的因果分析框架或因果啟發推薦方法將為推薦系統提供新的應用機會和研究視角。”
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禮教授也講道:“因果關系理論與現有機器學習系統的結合開拓了機器學習領域的新思想和新途徑。僅靠數據擬合,AI往往會產生偏見、難以遷移和不可解釋的問題。目前,因果模型在涉及數據擬合的獨立分布層面有了較大發展,但在干預、反事實層面還在持續深入探索。在越來越多的工程實踐中,過往以數據為中心的‘大計算’逐漸轉向以‘數據理解’為目的的探索中,這不僅是技術的迭代,更意味著深刻的范式轉換。”
值得注意的是,由零犀科技編制撰寫、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進行方向指導的《基于用戶需求的人工智能商業化探索分析報告》(下文簡稱“報告”)也正式發布。報告圍繞AI商業化的本質,下一代AI商業化的突破重點、技術要求,以及未來展望作出分析探討,并提出了建設性方向。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部副主任曹峰圍繞報告解讀道,AI商業化應聚焦于企業自身與用戶本身,并運用新的技術和理論更好地挖掘用戶“未被完整表達”的潛在需求。這其中,AI的可信問題也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