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9年,尼布楚商洽時期,清朝代表僅能拿出精確度有限的《吉林九合圖》。康熙為獲取黑龍江流域的地輿材料,要求相關部門收集歷朝地圖,成果都差強人意。
最終,還是參加尼布楚商洽的法國傳教士張誠,獻出一張亞洲地圖,不過,因材料缺乏,無法清楚地標出我國東北地區。
《大清一統輿圖》
實際上,古代的我國同周邊國家的國界大都是模糊,也無完好、精確的邊境圖。不過,這并不影響我國對所屬邊境的管轄權。
但是,假如沒有一張完好、精確的邊境地圖,在邊境商洽中往往是要吃虧的。
1727年、1728年,中俄簽定《布連斯奇界約》和《恰克圖條約》時,大清代表依然沒能拿出完好、精確的地圖,最終只能依照沙俄供給的“邊遠地方圖”。
成果沙俄在地圖上動了手腳,大清丟掉貝加爾湖以南、恰克圖以北的安加拉河流域3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
完顏崇厚
清同治元年(1862年),胡林翼等主持編纂了《大清一統輿圖》。它除了吸收《皇輿全覽圖》、《乾隆內府輿圖》的利益外,還參照了李兆洛的《皇朝一統輿地全圖》的畫法,將經緯網與畫方融于一圖之中。
內容比李兆洛圖詳細,增加了一些山川城邑及重要鎮堡地名;區域規模也比李兆洛圖大,北抵北冰洋,西及里海,東達日本,南至越南,遠超出我國規模,故又名《皇朝中外一統輿圖》。
此圖選用書本形式,冠以總圖,下分31卷,以南北400里為l卷,每卷包含緯差2。
沙俄侵占西北局勢圖
該圖流傳較廣,影響較大。如圖上標有釣魚島和黃尾嶼,是我國政府最早將釣魚島劃入我國地圖的鐵證。
不過,該地圖的1:200萬的份額過小,邊地譯名紊亂。1878年,清末大臣完顏崇厚同沙俄商洽伊犁問題損失慘重也源于此。
原來,崇厚參照沙俄《分界圖說》繪制《伊犁分界圖》時,呈現地名定位過錯、天山位置偏移等問題,讓地圖上劃給沙俄的面積,比實際劃歸沙俄的面積,要小許多。
崇厚呈交的《伊犁分界圖》局部
崇厚十分自傲地認為大部分失土已被收回,俄方在歸還伊犁問題上是“友善”的。因而,他就在克里米亞半島的里瓦幾亞私行與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爾斯簽定了《里瓦幾亞條約》十八條(即《交收伊犁條件》簡稱《崇約》)。
還有《瑗琿專條》《兵費及恤款專條》《陸路互易商貨規章》十七條。崇厚私行簽定了這份賣國條約后,居然不等朝廷的批復,未經奉旨悄然回國。
(伊犁問題)俄方正式提交的分界圖
實際上,當時清政府對此次商洽一無所知,軍機處根本沒有西部地圖,只能向伊犁將軍索要。最終找遍理藩院、內閣、兵部,才在內務府找到一份,另繪后交給了勘界官員。
幾個月后,清政府拿到沙俄正式提交的分界地圖后,才獲悉崇厚的商洽丟掉了大量邊境。
我國的邊境,在晚清時期遇到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邊遠地方危機。清政府不得不下撥款項,安排人力、物力,依照西法測繪精準地圖。